高分子微凝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最近报道的很多,尤其是运用酰胺类衍生物合成具有一定智能特性的微凝胶粒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具有温度敏感性,是近几年来研究最多的物质之一。该聚合物具有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特性(lowercriticalsolutiontemperature,LCST)[1],所谓最低临界溶解温度就是微凝胶在此温度以下聚合物充分被水溶涨,形成均相体系,而当温度升高超过其LCST时则表现为疏水性,与周围的分散介质之间产生相分离。Atsushi等[2]实验室曾发现凝胶的体积变化并给出凝胶状态方程,并合成具有光响应特性的智能凝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一般在32—38℃之间(随分子量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而不同),在溶液中相转变行为一般遵从“coil-globe”模型[3]。这种具有温敏性的高分子微凝胶有很多方面的应用[4],尤其在生物医用上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主要用在免疫技术、细胞学研究、蛋白质抗体和药物的固定载体及医学诊断[5]。一些生物医学工程上应用的毫微载药体系所采用的智能载体也多为这类智能型高分子纳米微凝胶[6]。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某些共聚物高分子微凝胶的LCST与人体内温度相近,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实现体内药物的智能释放。但目前文献[7]所报道的有关NIPAM微球的粒径一般大于100nm,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合成490nm的PNIPAM微凝胶,Kawaguchi等[8]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出375nm的PNIPAM微凝胶粒子。而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和病变部位的细胞所能通过的粒子粒径不同。如静脉给药后,小于50nm的微凝胶粒子一般能够透过肝内皮细胞,通过淋巴循环到达脾、骨髓及肿瘤组织等患病部位[9],而且粒径在纳米范围更便于智能微凝胶在体内实现药物和生物活体的运输和释放。为了能够得到纳米级单分散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以及控制反应在低温下进行,本工作采用紫外-可见光引发无皂乳液聚合(Sur facantfreeemulsionpolymerization)的方法来合成纳米微凝胶(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在聚合体系中不含或者加入少量乳化剂的聚合方法)。并研究了光引发与常规热引发所得到的微凝胶粒径大小的区别,比较了不同的乳化剂对纳米微凝胶粒径的影响,以及相同的乳化剂在不同的浓度时产生的微凝胶体积变化,即粒径与乳化剂用量关系。